“高、精、尖、优”,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已经吹响。近日,新疆多家医院开展医疗新技术应用,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各类患者带来“红利”。
“支架吸收后我就跟正常人一样了,现在的科技真了不得!”4月18日,来自昌吉州阜康市50岁的陈生(化名)兴奋地说,两天前他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接受了新疆首例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已准备次日出院回家。
“传统心脏支架是金属材质,植入后需终身携带无法取出,对于人的身体来说是‘永久异物’。”该院心内二科主任武刚说,对部分患者来说,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避免了患者血管内膜覆盖支架造成的血管狭窄须二次手术的麻烦。三年内在体内支架可降解,同时血管也可自然恢复弹性和功能。

4月16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二科主任武刚(右)为患者实施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植入术
据了解,今年2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首个国产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获批上市,这种支架可在体内逐步生物降解和吸收。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介入室主任孙英来介绍说,该院每年完成800-1000例患者的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使用支架2000余个。可吸收心脏支架的应用,为更多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术中支架植入前血管内影像

术中支架植入后血管内影像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ICU治疗半年有余的赵先生,也受益于该院新推出的“手臂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从此告别外置导管的脱出和误拔风险,减少了维护输液管道的经济成本,洗澡和康复锻炼更加方便。
“输液港是在患者手臂上植入一个‘港口’,体表没有外露的导管,闭合静脉输液装置可用于输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物、营养支持治疗等。” 该院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组长章美华介绍说,手臂输液港留置时间可长达3至5年,一般每4周维护一次。
近日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复诊的苏女士,同样是医疗新技术开展的受益者之一。三个月前的一场手术,去除了她左肩长约8厘米的肩部软骨肿瘤,同时,“私人定制”3D打印的钛合金人工假体帮她保留了躯体完整,如今已逐步恢复了日常功能。
诸多新技术、新理念的充分运用,使得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便捷。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医疗服务、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据了解,新疆各级医疗机构为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出多项创新,相继成立数十个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65家医院注册并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创建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网上预约挂号、手机缴费、自助取单、机器人导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新模式也正让全疆各族群众看病越来越省心、安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得我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我区的医疗服务正在持续高质量发展中。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