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媒体看新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看新医 -> 正文

【媒体新医】22分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发布日期:2019-04-17  点击量:

□本报记者 夏莉涓 通讯员 王黎虹 王鹏海

“时间就是大脑!”这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医生们的共识。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院已将脑卒中患者救治的DNT值(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由最初的60多分钟(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提出60分钟的DNT国际目标值),缩短至平均45分钟,其中最快的仅用了22分钟。

这一历时仅22分钟的“生死时速”发生在去年10月30日。当日11时15分,53岁的李红突然感觉左半边身体不得劲,话也说不清楚,家人遂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13时50分,患者被送进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医院开启“绿色通道”。

13时51分,抽血完成,卒中中心护士送血样。

13时59分,基础检查后,溶栓医生陪同CT检查。

14时05分,CT检查结果显示急性脑梗。

14时10分,出血项分析报告出来——确定患者适宜静脉溶栓治疗。

14时12分,家属签字后,开始静脉溶栓。

经过紧急救治的李红如今恢复良好,也未见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像李红一样,大多数在该中心救治的卒中患者都预后良好。

该中心从2018年3月运行以来,DNT的平均值在不断缩短,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时间缩短,各科室衔接是关键。”该院神经脑科临床诊疗中心执行主任吴勤奋说,卒中中心是“院长工程”,近一年发生的变化,都得益于院领导的重视和统筹。

作为新疆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该院院长杨新玲对DNT值与患者未来恢复之间的关系认识深刻。为了筹建卒中中心,她不断引入国内的神内专家,并与中组部第九批援疆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时任该院副院长的张乐,共同牵头创建了新疆医科大学神经脑科临床诊疗中心,致力于将卒中中心打造成“拳头”产品。

中心成立之初,就启动了质控会议,每月或半月召开一次,对每一个卒中案例“找茬”,针对性地解决。“还将涉及静脉溶栓、造影、介入动脉机械取栓等关键技术的人员,全部纳入团队。”吴勤奋笑着说。

同时,医院还与乌鲁木齐市“120”急救中心合作,开通了“急救绿道APP”——但凡接到可疑卒中患者,“120”救护人员就会通过APP扫描患者身份证,将信息上传至医院。

接到信息,医院即开启绿色通道,办好就诊卡,启动先诊疗后付费程序,检验科、影像科及介入室做前期准备。接到患者后,10分钟内完成CT检查,20分钟内完成血液分析报告。

就这样,DNT值由以前的60分钟压缩到22分钟。其中,今年1月,DNT值在30分钟左右的溶栓患者占比75%。

卒中从发病到治疗,黄金时间仅为4.5小时。杨新玲介绍,目前该中心引入床旁康复理念——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平稳,即刻进行康复治疗,未来还计划将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让所有卒中患者,形成从入院、救治、出院、康复的‘一条龙’全周期康复管理”。

来源:健康报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