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这一年,新疆医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根铸魂,用课程思政构筑起“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思政课从讲台走出校园,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农家小院……新医学子从聆听者变成讲述者、践行者、传承者。
一年来,“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思政教育不断浸润滋养着时代新人的心灵。面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新医人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走进新疆医科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14个大字。这一年,新医人组成由书记、校长挂帅的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让教师们首先接受“胡杨精神”的感召,让“育人者先育己”。

今年年初,学校先后选派4批教职工赴塔里木大学参观学习,实地感悟“胡杨”精神。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关于“胡杨精神”的宣讲,让扎根边疆、爱国奉献的“胡杨精神”根植于每一位新医人心中,浸润于校园的角角落落,让奉献拼搏、担当勇气的精神品质,成为新医人追求的价值取向,推动着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加速度。

今年9月,刚刚加入新医大家庭的杜俊龙同学对校党委书记高发水给新生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记忆犹新。他在微信平台留言说,“高书记引人共鸣的演讲,让我明白了新医的红色基因和初心。我的胸中燃起了生生不息的火焰,感受到责任的重量。作为新医的小树苗,我们要在这节课的洗礼之下,努力成长,完成前辈们的心愿,担负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如今,每年9月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新医师生们眼中名副其实的“思政金课”。同时,3位教师代表和5名学生代表也走上讲台,与6000多名新医小萌新们分享奋斗的收获与感悟,讲述把青春根植于中国梦的报国情怀,为新生们埋下了理想信念的种子。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一入医门深似海,唯有读书配芳华”……这些第一课上的名言金句已成为激励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座右铭。

这一年,新医人从上好“开学第一课”和“毕业最后一堂思政课”做起,将思政课从三尺讲台延伸到课堂外,用行走的思政课给同学们讲述新医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行走中、交流中、互动启发中,不断筑牢新医学子的信仰之基。

“有谁知道这片具有苏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建筑群叫什么名字?”9月的一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万霞教授带领着同学们信步苏园,一边行走,一边给同学们讲述新疆医科大学的前世今生,回顾新医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印迹。

从春暖花开到金秋时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与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走出课堂,带领同学们在阳光和煦、芬芳怡人的校园里畅游,从苏园的变化看一代代新医人为祖国奋斗的光辉历程;行走新医文化长廊感悟领袖的青年岁月,凝聚起扎根基层、奉献祖国的不竭动力。
这一年,行走的思政课还从校园走进了红色教育基地、走向了广阔的乡村牧场。

4月20日-21日,百余位新医学子来到某红军师军史馆,听军人讲述红军师“走遍新西兰,听从党召唤”的光荣革命历史。展馆内丰富的史实资料与同学们书本上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完全契合,让看似遥远而枯燥的历史变得震撼人心、印象深刻。

7月17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新医学子们走进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纪念馆,聆听四十七团老战士的光荣事迹,感受兵团老一代革命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如今,这样形式独特、意义非凡的思政公开课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主讲人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基层讲解员,还有新医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名医名师和同学们自己。

6月18日—21日,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习近平总书记故事园中展开。第三临床医学院5名学生党员主讲,用更贴近年轻人的语言方式,拉进了“主讲人”与“聆听者”的距离,育人氛围更加浓厚、育人效果更加走心。
视频:大学生思政课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
今年7月,首届校级“大学生讲思政课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在新医火热开赛。比赛中,同学们组成团队,紧密结合时政热点,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和微电影,“学生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了思政课的主角。
视频:“全国高校千万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新疆首场学生讲思政课活动
9月4日,“全国高校千万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新疆首场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在新医校园拉开帷幕。6名新医学子“以奋斗的我奉献最美的国”为主题,结合暑期社会实践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大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爱国报国情怀。随后,各学院的新医学子纷纷走上思政课的讲台,思政课变得活起来、实起来,学生们抬起了头,坐到了前排来。更强的吸引力、更深的感染力,让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功能得以彰显。
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菜单”形式向全校推出有关党的建设、革命精神传承、新疆历史问题等27个专题的思政课——“思政大讲堂”。思政课专家教授走出学校、走向基层、走进社会大课堂,为全校各院系、附属医院和墨玉县开展各类思政专题课70余场,用一堂堂引人入胜的思政金课,让思政教育火起来。

这一年,新医人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把能够体现时代主题、贴合学生需求、契合新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时精准导入课程,讲清“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精神”!

从行走的思政课到学生作为主讲人,从“菜单式”大讲堂到开通手机微课堂,新医学子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如影随形,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润物无声。
如何让思政教育既要“说理”,又要“践行”,让理想的高远融入到具体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打破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专业课程教师责无旁贷。

6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斌锋和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医生贾斌共同站在了讲台上,开启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授一堂课的新尝试。
围绕“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题,马斌锋老师通过熟悉的人物和事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什么是理想和信念”。贾斌医生则结合自己立足平凡岗位的实践,告诉同学们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更多价值。课堂上,学生们听得入迷,教师们讲得起劲。这种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让新医学子们感到“提神醒脑”。
视频:思政课融入教学活动全过程
这一年,如何将思政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新医人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内地高校的有益经验,请来中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传递经验,让专业课老师在思政教育和价值引导上“开窍”。专业教师不再只满足于做一个“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东西知道很少”的“专家”,而是要努力向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目标努力奋进。
过去在同学们的认知里,思政课考试就是死记硬背。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手机客户端无纸化考试的办法,期末成绩只占50%,课堂和课外实践环节占比大大提升,考试评价更趋于灵活和多元。

在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下,学生们走上讲台、诵读经典、拍思政课微视频、演情景剧,用多种形式把教学主旨运用于实践中,反映在作品里,将医学人文、家国情怀有机融入,学生的参与性更强、代入感更深、获得感更多。
这一年,新医的思政教育工作硕果累累
6月25日,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通知对外公布,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11月,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殷冀锋和苏比努尔·阿里木获得二等奖。
12月12日,在教育部发布第二批《关于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评审结果的公示》名单上,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第六党支部榜上有名,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粟迎春教授再获一项国家社科专项基金项目。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一年新医人将“思政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教育正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
教师们笃信力行、以身示范
学生们认同跟随、践行担当
努力把新疆医科大学建设成为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
来 源:宣传部
视 频:董兵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