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医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医新闻 -> 正文

传统文化中的医德精神教育—— 一堂生动的《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课

发布日期:2019-06-18  点击量:

6月17日上午,在新疆医科大学北校区“大医精诚”石碑前,中医学院中医学(定向)2017-2班全体学生一起朗诵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篇,引出了此次活动的主题“传统文化中医德精神的现代启迪”,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佟晓露教授组织的一堂《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课。

医学伦理学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理念的一门职业道德教育的启蒙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小组合作和创新思考能力,贴近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心灵,佟晓露老师对课程的教学形式作了新的尝试,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深挖传统文化中的医德精神内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我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

从团支部书记王雪同学“传统文化与医德精神”的引导词开始,同学们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表演并讲述了若干古代“医者仁心”的小故事,发起了对“大医精诚”医德境界的讨论。郝舒月同学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精湛的医术,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怀有一颗谦卑之心,在医学道路上不断进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杨水露同学认为,传统医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大医精诚”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弘扬“大医精诚”的精神,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谢大海同学认为,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医者仁心”的感人事迹,他们高尚的医德精神对当今的医务工作者仍有深远的启迪,是我们在行医路上的指南针,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医德精神。

在此次实践教学体验课上,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论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的陈芳老师和班主任陈彦竹老师等学生工作者也一同参加了这次实践教学活动,陈芳老师认为,这堂室外实践课是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和专业育人的综合体现,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教研室成员郭艳艳老师说,作为观摩教师受益匪浅,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这次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诲正是需要用学生听得进、做得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的。佟晓露教授在课后总结中说到,医学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合起来”、内容“活起来”、效果“实起来”,思想政治课改革任重而道远。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