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医名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医名师 -> 正文

【立德树人】关亚群:用胡杨精神育人,做扎根边疆医学事业的园丁

发布日期:2019-09-06  点击量: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深入宣传我校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我们开辟《立德树人》专栏,推送我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讲好新医师德故事,让身边的教师典型带动感召全校教职工见贤思齐、比学赶超。

用胡杨精神育人 做扎根边疆医学事业的园丁

——记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关亚群

关亚群教授是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于1986年7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在毕业的当年,她满怀着对家乡的热爱,自愿回到新疆工作,从事新疆药物资源的开发。在这三十多年中,新疆医科大学成为了她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我来自新疆,我的父母是新疆支边青年,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在新疆度过,我的理想裹满了新疆这片热土的沙粒和枣香,我热爱新疆,我要为新疆的医学教育奉献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智慧”。正是有了这种质朴的初衷和不畏艰难、踏实肯干的作风,关亚群教授赢得了新疆医科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她被学生评为“新疆医科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名师”和“自治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呵护心灵,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在“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关老师与多名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关老师每周都会走进学生宿舍,冬天看他们的被褥是否够厚,夏天宿舍的窗户是否有窗纱……与学生在食堂一起用餐,在聚聚聊聊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QQ、微信建立了新型师生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一次,她联系的一名同学,家在南疆,生活较为贫苦。寒假前夕不慎遗失了回家的车票和勤工俭学辛苦赚来的钱,孩子急的团团转,不敢告诉家里人,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关老师得知后,第一时间安抚学生,主动为她购买了回家的车票,保证她能够平安回家过年,同时又塞给学生钱,告诉她先回家过年,其他事情以后再说。等学生安全到家后给她报了平安,她这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她课题组中不少同学来自内地,“每逢佳节倍思亲”,关老师在每个节日都会把不回家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其乐融融,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2015年新疆的暑假异常炎热,担心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中暑,她连续7天亲自在家熬绿豆粥、并买来西瓜、冰淇淋给同学们解暑。一次次地见面和谈心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在学生面前她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和蔼可亲,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创新求实,做学生进步的领路人

多年来,关老师一直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她教会了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文献,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及撰写研究论文。从手把手的教他们使用微量加样器、提取RNA,到复杂的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她让本科生有机会早期进行科研训练,并且让他们逐渐懂得科学研究的精髓在于创新、团队协作、善于发现问题、迎难而上等。记得在完成一项“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易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项目时,关老师从购买石榴,去汁拿皮,到石榴皮的干燥、提取活性物质、干预动物,每一个步骤她都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在她的指导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系统的培养。她指导的本科生周众、韩春晨、连政和侯剑飞等同学在2013-2018年间分别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新疆赛区一等奖、第三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关亚群老师也因此以“SRTP培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学生由于在本科期间的良好训练和优秀表现,毕业后分别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录取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受到所就读学校导师的赞赏。

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导师生涯中,几乎所有的寒暑假,甚至周末,关亚群老师都和学生在一起,他们一起学习最新的、优秀的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实验中涉及新技术时,她会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学习、钻研;有时和学生一起吃饭时也在讨论实验。有一次夜里12点了,学生白天实验中的问题依然没解决给她打电话,她和学生在电话里沟通了一个多小时,才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记得2010年的腊月二十八,关老师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除夕夜的前一天才完成实验乘火车回家,火车票一票难求,关老师自己出钱千方百计为学生奔走,最后让学生新年之前回到家,与家人过了一个团圆年。正是这份为医学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执着与坚守,关亚群老师培养的3名博士后,3名博士和17名硕士,如今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并担负着全国各族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成为全国人们健康的守护者。

不忘初心,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

教学中,关亚群老师始终是一名锐意改革的践行者,早在2002年,她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堂教学中抽象的专业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并于2003年第一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后来,基于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快速增长,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和全球化的新形势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2004年关老师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建龙教授一起,对基础医学机能课程进行了重组和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改革上,关老师分别于2007和2009年获新疆医科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受益于网络和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关亚群老师带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战酷暑、斗严寒,积极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分别于2009年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优秀奖,2015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网络学习平台”获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医学组一等奖,目前这些教学资源已供新疆医科大学所有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使用。这些成果不但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示范作用。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她坚持“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她利用在国外学习的经验,结合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医学生的教学模式,率先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使临床病例与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本科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可以接触到临床病例,同时也率先培养了PBL教学团队的广大教师。

她坚持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理念,将“快乐学习”这一理念融入课堂学习中,并通过第二课堂、专题讨论课和课堂讨论课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课与临床实际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每当她有课的学期,许多学生都会打听她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提前到她的课堂占座位,希望能够聆听到她的授课。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侯剑飞,一个以往对学习主动性并不强的同学,当听了关亚群老师的课以后,改变了学习态度,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而且无论关老师在哪间教室上课他都会出现。一学期结束时,他的教科书写满了注解,由于反复阅读,书变得很破,但侯剑飞同学养成了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除了学习以外,他还经常把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告诉关老师,聆听她的建议。现在侯剑飞同学已成为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肾移植科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但他定时向关老师汇报的习惯还和以往一样,每次关老师出差到长沙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去看望老师。

无私奉献,做青年教师的铺路人

作为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年轻教师培养始终是关老师关注的重点。她带领教学团队成功申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立了资源丰富、内容生动、更新及时、师生互动通畅和界面友好的生物化学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点击浏览达三万余次,并利用该平台,于2017年,作为课程负责人,成功获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资助,通过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广大青年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教案的书写、教学目标的实现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关亚群教授还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从备课、制作PPT、试讲、说课和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理念更新等各个环节手把手的给青年教师传授秘诀。如这四位青年教师在参加讲课比赛获教学基本功大赛之前,关老师都要根据讲课内容,书写好脚本,然后和他们一起一遍遍练习,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培养,焦谊、梁小弟、巩雪俐等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在全国和西北五省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比赛中屡获殊荣。除此之外,关老师还给新疆克拉玛依学院、伊犁师专、和田医专等学校培养了人才,为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多年来,奉献对于关老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她办公室的那盏灯总是最后熄灭的。扎根新疆26年,她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她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誓言,“我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所以我要报答党和人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好书,育好人。”这就是一位扎根边疆新医人的无悔和执着。

供 稿:基础医学院

责 编: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