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出版的《新疆日报》04版刊登了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生死救援的故事。
心率125次/分、血压80/40mmHg、血氧饱和度40%……3月10日9时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CCU(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王春兰(化名)病情突然加重,循环不稳,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于左侧给予诊断性穿刺,抽出气体压力较大。
“张力性气胸!”继续下去恐怕会有生命危险,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于朝霞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监护室副主任医师王国彬当即决定对患者王春兰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置换术。
接到任务,2分钟备好所需耗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张明明对王春兰左侧胸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进行消毒铺巾,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后,迅速将引流管插入其胸腔,压力解除。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王可协助张明明固定引流管、接胸腔闭式引流瓶,大量气体冒出,成功置管。
“患者年纪比较大,住院35天了,肺部病变很严重,需要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张明明说,这种老年患者一般会有慢阻肺病史,肺部情况较差,长时间带着呼吸机辅助呼吸容易引起自发性气胸。
“患者吸入的气体进入胸腔后会不停地压缩肺部,气体越多,肺部就被压缩得越小,到最后瘪成一团,随时都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张明明说。
紧张的5分钟,从准备到成功置管,随着气体排出体外,王春兰的肺部慢慢地“涨”了起来,心率开始下降,血压较前有所好转,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
心率90次/分、血压121/69mmHg、血氧饱和度90%……9时05分,当这一连串数字映入眼帘时,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张明明说,类似的抢救工作几乎每天都有,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抢人,“看着患者好起来,就是我们作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来 源:新疆日报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