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墨玉县扎瓦镇英吾斯塘村驻村一个多月,时间虽短,年轻的新疆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赵宁却收获颇丰,尤其是,他在村里有了一个维吾尔族弟弟——阿不都热依木·艾海提。
“我从没想过,在离家千里之外的英吾斯塘村会遇到一个兄弟。我们一见如故,就像是亲兄弟一样。”赵宁说。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关鹏报道
入户相识
到村里的第一天,村干部带着驻村队员们在村里熟悉情况。在一条小路上,赵宁看见一个年轻人站在路那头的小烧烤摊前望着他们,赵宁向他点头微笑,不成想那个人却转身进了屋子。
村干部告诉赵宁,这个小伙子叫阿不都热依木·艾海提,是一个孤儿。赵宁把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按照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要求,每个工作队队员都有包联户,赵宁也不例外。赵宁的包联户有31个,集中在村里第2小队,阿不都热依木正是他的包联户。
这天,赵宁来到阿不都热依木家中。黝黑的皮肤、微微凌乱的头发,个子不高,瘦小而精干,他看着赵宁,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你好!我是驻村工作队队员,我叫赵宁,今天到你家来看看……”赵宁对阿不都热依木微笑着说。赵宁开始了与阿不都热依木的第一次交流,也慢慢了解了关于这个小伙子的故事。
交往相知
阿不都热依木今年还不满十七岁,在他还未记事时父母就已经离婚了,在他的脑海里已经记不起父亲长什么模样,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阿不都热依木只能与外祖母相依为命。2014年冬天,年迈的外祖母离开了人世,阿不都热依木自此开始独自生活。
阿不都热依木告诉赵宁,外祖母还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念叨,希望能给他建个漂亮的砖瓦房,搭建一个门面做点小生意,让自己最疼爱最牵挂的外孙日后能过上好日子。还没等这一切实现,老人就抱憾而去……
阿不都热依木一直记着外祖母的嘱托,这两年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开了这家小小的烧烤摊,算是实现了外祖母的一个心愿。
这么多年来,阿不都热依木一直将外祖母的严格教导记在心里,做事踏实、勤劳善良、自食其力,是村里上上下下都有口皆碑的好小伙儿。了解了阿不都热依木的故事后,赵宁决定认下这个年轻人做兄弟。
知交心相惜
英吾斯塘村人口众多,按照工作要求,三个月要全部走访一次,但赵宁却在一个月内多次前往阿不都热依木家中。

除了第一次是了解他家的基本情况,进行政策宣讲,问询相关信息外,其他时候都是和阿不都热依木拉家常,或是给他的烧烤店帮帮忙,打打下手。随着接触的多了,两人越来越心有灵犀,通过不太流利的维吾尔语夹杂着肢体语言表达,赵宁慢慢和阿不都热依木熟悉了起来。
在这样的交流中,阿不都热依木也敞开心扉,慢慢将赵宁当成了自己的亲哥哥。他告诉赵宁,因为没有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他其实很胆小,自小就爱哭,很怕生活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了解越多,赵宁就越是心疼这个兄弟,想尽可能多帮助他一些。
阿不都热依木的小店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东西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店里经营的烧烤种类虽然不多,但他最拿手的烤豆腐皮和烤馕还是吸引了不少固定食客。
赵宁将阿不都热依木的故事讲给工作队队友们,请队友们有时间也常去照顾阿不都热依木的生意。从这以后,驻村干部们走访归来路过这个小烧烤摊时都会停一会儿,跟小伙子聊聊天、尝尝美食。渐渐,阿不都热依木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常常边唱着歌儿边忙活着烧烤。不忙时,还会给客人们跳段舞,性格也一天比一天开朗起来。
交融相认
驻村以来,工作队每天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家的房屋需要修缮,其中也包括阿不都热依木的家。驻村工作队总领队亚克夫·吐尔地带着队员们多方奔走、积极筹措,为村里争取了50套安居富民房名额。

怎么用好这些名额,让最有需要的群众先住上新房,工作队与村“两委”商量后定了两条规定:一是村干部和村干部的亲属不享受,二是对全村住房进行现场实查、现场拍照,对房屋情况进行排序,取前50户进行公示后投入建设。赵宁第一个替阿不都热依木家报了名,现场查看后,他的家排在第32位,顺利进入了公示阶段。
这一切,阿不都热依木都毫不知情。当邻居告诉他在公示名单里有他的名字后,他一路小跑着来到工作队的驻地,一把抱着赵宁,红了眼眶……
“谢谢你们为我做的事,你不知道这对我有多重要!”来自驻村工作队的温暖,让阿不都热依木、感受到了家的味道。他拉着赵宁的手哽咽道:“哥哥,以后,让我做你的弟弟吧!”
“好!其实,在我心里,你早就是我的兄弟了!。”赵宁笑着把他揽进怀里。从此,赵宁在村里有了一个维吾尔族弟弟。
为了让年轻的阿不都热依木学习更多的知识,工作队还为他争取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免费上学的机会,今后他们的故事还会有很多很多……
媒体链接:http://news.ts.cn/content/2017-04/06/content_12585817.htm
(党委宣传部 李士胜收集、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