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医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医新闻 -> 正文

这个“烧脑”团队,有点儿牛!

发布日期:2020-11-30  点击量:

10个月,10篇SCI文章!

围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热点,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王凯教授团队创造了一份让国内生物数学领域都瞩目的科研成绩单。

王凯教授团队发表的SCI文章截图

通常,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往往需要通讯作者团队进行长期的调研、实验和论证。而王凯教授团队今年却能接二连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实属不易。用他的话说,这是十年磨一剑。过去一直在做“量”的积累,今天终于到了“质变”的时候。

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王凯教授来新疆医科大学已有9年多了。2014年博士后出站的他,年纪轻轻便已站上了人生巅峰,可王凯却笑谈,虽然有了教授的头衔,可自己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成果,“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教授,想在医学类院校生存,并不是那么容易。除了承担数学类公共课教学之外,我必须要做些什么。”

王凯教授参加内地高校举办的研讨会

抱着“一定要做些什么”的想法,王凯将应用数学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寻找科研的突破点,最终他选择了传染病动力学。“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方法寻找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一种传染病的传播力强不强?我们无法做实验,但是可以用数学的精确计算来得出。”王凯说。

有了科研目标,王凯便一头扎进传染病动力学的研究,通过和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信息合作,王凯一遍遍用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对结核、肝包虫等传染病进行潜心钻研,努力破解背后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王凯教授拿到了来新疆医科大学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这一成绩的取得给了王凯很大的信心,“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很多医学类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应用数学在未来医学大数据时代大有可为。”王凯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表示:“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彼时,王凯教授团队从2月1日起就已经投入了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力、传播规律和特点的科研攻关。“因为这个传染病对人类来说是未知的,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有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再加上前期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积累,这些驱使着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这个传染病的特性,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王凯说。

从2月到5月初,王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启了“烧脑”模式:在海量的医学信息中梳理关于新冠的传播数据,一遍遍研究推敲和调整数学模型,一次次进行计算机模拟,沉浸在各种复杂数学编码中的王凯,每天只睡4、5个小时。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他会一骨碌爬起来,打开电脑继续研究、编写编码,“虽然很累,但是精神却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而且很有成就感,内心感到满足。”王凯说。

王凯教授团队发表的SCI文章截图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研究数据,团队从我国百余城市的上万条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播数据中,筛选整理出几百条传播链数据,用以研究新冠病毒的代际间隔时间,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平均潜伏期和继发感染者的时间间隔等数据信息,为新冠疫情的防控举措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仅仅是前期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就让8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整整奋战了3个星期。

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凯教授团队在医学大数据分析方面具备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传染病建模团队的认可,几个团队联合围绕新冠病毒的传播率、香港新冠检测延迟的时间变化等共同发表了多篇SCI文章。

这些文章中扎实的数据、科学运算得出的结论还频频被国内外其他科学论文所引用。一时间,在生物数学领域,王凯教授团队的实力得到了业界认可。

王凯教授团队发表的SCI文章截图

从最初只有王凯一个博士后,到如今团队中已有5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和4名硕士。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正处于科研、创新的旺盛期。王凯说,正是近三年来,校党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才有了团队的今天,“我们这支年富力强的团队近三年有了快速的成长,人才梯队建设已经打造起来了,近两年拿到了3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0多项。相信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成果。”

今年5月,王凯教授团队正式获批2020年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天山创新团队“医学大数据与生物信息挖掘创新团队”。“这是对团队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面对荣誉,王凯教授说,“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发挥应用数学在医学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挖掘的作用,为精准医学、健康中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医学工程技术学院

来 源:宣传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