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房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称为“生死之门”。《新医故事》为您讲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的230余名“战士”,与新冠病毒生死较量,严守生命防线的故事。

2支应急梯队 精英中的“super”
疫情发生后,重症医学中心快速组建了2支应急分队,一支强化培训组建ECMO应急团队,一支是医疗护理应急团队。两支分队成员在疫情防控一线、各类突发应急支援、抢救生命等各项任务中英勇作战,成为重症精英团队中的“super”战队。他们还做好了随时出发去前线的准备。“护士们的行李箱都是装好的,时刻准备着出发。”重症医学三科护士长侯芳说。
“患者呼吸窘迫,病情危重,需立即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2月5日下午,新医大一附院接到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通知,石河子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需要ECMO团队支援。医院ECMO应急团队成员宋云林、杨春波等5人立即启程奔赴石河子,在后方医院专家组的远程指导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救治。2月19日,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于湘友主任和ECMO应急团队成员又奔赴伊犁州第二人民医院现场,实施ECMO和重症一线救治指导工作。
疫情期间,重症医学中心多名医护人员奔赴各地,帮助基层医院梳理规范各项流程和操作,完善院感防控“三区三通道”,组织危重症患者医疗护理要点理论培训、重症相关技术现场培训等,用专业优势,指导地区的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
18名“逆行战士”驰援武汉
在驰援武汉的重症医学中心18医护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主任医师,也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护士,最小的25岁,但他们大多都具有参与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支援大型灾害事件的丰富经验,是应急处置、危重症救治的黄金战队。
18名队员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都是年纪较大且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危重症患者。队员们日夜奋战,与病毒展开生死较量,与时间和死神赛跑。高救治率得到了专业的肯定。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袁媛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在救治生命面前 全力以赴
2月18日,一名53岁的患者急诊入院,血压低,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濒临死亡危险。入院时,患者却迷迷糊糊说着:“不要救我!”原来是患者因为经济困难,担心会拖累孩子。
“先救人!”医护人员立即展开生死之门的守卫战,同时帮助他申请援助资金,在24小时内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还是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不仅精心为他治疗护理,还从生活上关心他,为他购买生活用品和每日的饭菜,从心理上开导鼓励他,协调让他的儿子来到他的床前,一起鼓励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即将转入普通病房。
传递亲情,他们是“柔情战士”

为了防控疫情,重症医学中心取消了亲属进入病区探视的权限,但病房内外亲人间的牵挂,医护人员们也一直操心着,于是,每日早晚两次,医护人员便成了病房内外“亲情”传递使者。病床前,医护人员会为患者念“家书”,传达亲人的“关心与问候”。
“我们不仅要对患者尽心尽力的救治,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安慰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周瑜说。一位淋巴瘤患者在病情好转时用颤抖的手写下“谢谢护士!”
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

赵瑞玲&陈锐

董文涛&叶鑫杰

李浩&张婷婷

吕俊&王鹤
在重症医学中心,还有许多夫妻、情侣档,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并肩作战,尽职尽责、共克疫情。陈锐和赵瑞玲是一对夫妻护士,他们都是护理组长,责任和使命让他们一直坚守在一线。护士叶鑫杰和呼吸与呼吸危重症中心的董文涛是一对重症夫妻护士,董文涛作为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虽然家里还有不满1岁的宝宝,但叶鑫杰主动要求坚守岗位。李浩和张婷婷也是中心的夫妻护士,两人并肩作战始终坚守一线。护士吕俊作为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护士女友王鹤也在一线奋战着,吕俊出征当天,王鹤鼓起勇气对吕俊大喊“平安回来,我们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