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西北首例运用 IABP技术成功抢救小儿“暴发性心肌炎”
深秋的一个下午,阳光格外灿烂,而一个原本健康活泼的小生命却在死亡线上挣扎、生命垂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抢夺战也就此打响。
年轻生命的紧急求救
在一个由新疆各地州医院医生组建的微信群里,一个 SOS紧急求助信息引起了新医大一附院小儿重症监护室(PICU)阿布来提主任的注意。一个 11岁的中学生在运动后突发胸痛、头痛,先后就诊于当地2家医院,考虑“急性心肌炎”,当地医院积极治疗,但患儿病情还是出现了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情况。
当时正在珠海参加儿科年会的新医大一附院小儿重症监护室(PICU)阿布来提·阿不都哈尔主任立即通过手机远程向当地医院提供帮助。通过对患儿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及病史病情的综合判断,阿布来提主任考虑该患儿高度疑似为“暴发性心肌炎”,情况非常危急,阿布来提主任果断建议当地医院尽快将患儿转入新医大一附院儿科中心救治。
为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这个救治的重担落在了当时正在夜间值班的新医大一附院小儿重症监护室阿迪力江·喀日主治医师的肩上,经医院协调,儿科中心为患儿开启了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2小时后,地州医院 120急救团队将患儿送入新医大一附院小儿重症监护室(PICU),此时患儿生命体征已经出现了进一步恶化,呼吸困难、心率加快……阿迪力江主治医师立即给予患儿无创面罩正压通气、增加多巴胺泵入量,并对症治疗。血压有所回升,但数十分钟后再次下降;心率依然上升到 175次/分……抢救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中。

打响与死神的生命争夺战
经再次检查,发现患儿的心肌受损指标较当地医院已经急剧上升数百倍,通过超声、胸片、心电图提示,诊断患儿为“暴发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心肌细胞纤维及间质在发生着急剧的水肿、渗出,一旦继续恶化至变性坏死,心脏就再也无法跳动了,死神随时可能夺走年轻的生命,患儿命悬一线。
面对危急的情况,小儿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全力以赴,逐渐调整患儿各种治疗方式,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迄今为止,疆内针对“暴发性心肌炎”的患儿开展过类似治疗尚无成功案例。小儿重症监护室在严媚副院长及阿布来提主任的协调下,与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共同针对患儿病情及客观医疗条件做出详实和充分的评估,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决定由主治医师阿迪力江与既往对成人有置管经验的郭驹医师联合对患儿行IABP术(主动脉球囊返搏),进而改善心功能、提升血压。
病房外,患儿的家属了解到孩子的危重病情后,紧紧的拉着医生的手说:“大夫,我相信你们,相信一附院,请救救我的孩子……”,说完便泣不成声。
随着穿刺前消毒工作的开始,在重症医学中心郭驹医生的协助下,小儿重症阿迪力江医生动脉穿刺、导丝引导、置入主动脉球囊导管、连接球囊返搏仪器,启动 IABP设备,随着有节奏的“砰…砰…砰…”返搏声,患儿血压不再下降,约10余分钟后保持了稳定状态,小便量也开始增多了,四肢渐渐开始转暖了。约6小时后,患儿心率逐渐下降至130次/分左右……
抢救生命的战役获得完胜
天慢慢的亮了,第一缕阳光隔着玻璃照进PICU。在IABP的保驾护航下,经过3天综合性支持治疗,患儿病情日趋好转,基本脱离了危险,期待患儿早日康复回到校园。
暴发性心肌炎是指由于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症渗出、心肌纤维水肿,最终引发变性坏死,心脏停跳,死亡。多在发病 24小时内,病情会急剧恶化,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紊乱、阿斯综合征,多起病急剧,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早期正确识别后,并尽早施以生命支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肾脏替代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性救治方案,死亡率极高。

此次新医大一附院PICU团队在抢救过程中成功开展IABP,填补了西北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意味着新医大一附院PICU团队对急危重症疾患的诊治水平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来 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供 稿:小儿重症监护室 阿迪力江·喀日 张雪
责 编:余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