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何以闪光?人生何以不凡?
答案,往往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建校之初,一代代新医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响应祖国号召,扎根边疆、护佑生命,这份初心如星火燎原,成为照亮新医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基层,是砥砺初心的最好课堂,是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呼唤着青春的智慧与力量,也必将成就人生的梦想与价值。为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强音,新疆医科大学官微特别推出三期《新医优秀校友的“基层答卷”》系列专题,为您讲述我校24位优秀校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奉献青春的动人故事。从救死扶伤的一线,到乡村振兴的前沿,他们赓续着新医的红色血脉,把论文写在大漠边疆,把手术台搭在雪山脚下,将仁心仁术深深镌刻在天山南北,用实际行动浇灌出最美的民族团结之花。他们的选择,是对青春价值的最佳诠释;他们的奋斗,是对报国誓言的最美践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汲取前行的榜样力量!

戴海安,农工民主党,1988年毕业于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现为昌吉州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刚毕业的他主动选择前往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医院工作。从医37年,他刻苦钻研中医经典,为提升基层医院的中医诊疗水平贡献力量。他坚持"中医要扎根基层才鲜活"的理念,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形成"西医救命、中医续命"的独特诊疗思路,尤其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和肾病治疗。他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更带领科室完成了国家胸痛中心、心衰中心的创建。他还积极组织开展送医送药进乡村活动,为医疗改革积极建言献策。2024年,戴海安荣获"自治区第二届名医"称号。他常说:"从医路漫漫,能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用一辈子做好看病这一件事,就值了。"他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可贵的担当,这正是新医学子应该学习的榜样。

陈凤芝,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温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二级主任科员。毕业后,她毅然返回家乡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从妇幼保健站起步,先后在红十字会、卫生监督执法局等多个岗位工作,32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卫生战线。在妇幼保健站的13年里,她身兼医生、档案员、B超师等多项工作任务,建立三级疾病预防档案体系,有效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调任当地红十字会后,她带领3个人的团队完成了10万人的急救技能培训,大幅提升群众的急救知识知晓率。在卫生监督执法局工作时,她严格执法、创新普法,被誉为医疗市场的守卫者。32年来,陈凤芝始终践行"预防医学的价值在于扎根基层、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将专业知识和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她曾6次无偿献血,多次荣获自治区级表彰。这位基层卫生战线的"老兵"用半生坚守证明:真正的成长在于扎根,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她的故事将激励新一代医学生走向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

阿依都·热依木,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巴州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名誉主任。刚毕业时,他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巴州,扎根基层医疗一线40余年。他带领团队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完成南疆首例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填补了巴州10余项技术空白。他推动成立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巴州分所,争取国家补助政策,每年深入牧区义诊,使当地包虫病的发病率从15例/10万降至3.2例/10万。40年来,他累计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自治区及自治州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了大批医疗骨干。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科研一线,守护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为青年医学生树立了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榜样。他的事迹证明:基层是医者成长的最好舞台,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迪力夏提·艾散,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为墨玉县维吾尔医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外科主任医师。他30年如一日扎根南疆基层,将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他精研神经外科,多次回母校进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以仁心仁术守护各族群众健康。
作为院长,他锐意改革,积极提升医院诊疗服务水平;作为驻村干部,他深入群众,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党的惠民政策,搭建起党群连心桥。多年来,他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自治区“访惠聚”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考核优秀。2012年6月,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突遇暴徒劫机,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与暴徒英勇搏斗,最终协同机组人员成功制服歹徒,守护了全机乘客的生命安全。因这份非凡勇气与担当,他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个人“一等功”,荣获“反劫机勇士”称号。迪力夏提·艾散用忠诚和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守护生命、维护稳定的不凡篇章。

加尔恒拜克·胡达依根,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副院长。30年来,他多次放弃调往大城市的机会,在家乡巴里坤草原当起了医生,坚守“用一生守护家乡人”的誓言。
他不仅是医术精湛的副院长,更是群众心中的“自家人”。他推动牧区巡回义诊,让3000多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体检;他优化急救流程,将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被群众亲切称为“草原好医生”。在奔赴乌鲁木齐的列车上,他多次挺身而出急救突发疾病的旅客。作为政协委员,他持续为基层医疗发声,提出12件提案推动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题。加尔恒拜克·胡达依根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的广阔天地,是实现青春价值的热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守护群众健康的奋斗中闪耀,这正是新时代医学生最美的青春选择。

冯颖岚,1996毕业于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塔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毕业后她放弃前往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在塔城市人民医院坚守29年,成为患者眼中的“最美医生”。她秉持“医病医身医心”的理念,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曾不顾恶臭与蛆虫,全力抢救孤寡老人;大年三十放下碗筷,赶赴医院救治危重患者。她不仅医术精湛,更用笑容和关怀温暖患者,收获了患者和家属满满的信任与感谢的锦旗。她精通哈萨克语,主动结对帮扶各族群众,用医术和真诚促进民族团结。她说:“病治好了,感情就拉近了。”她也是一名军嫂,默默支持丈夫守边,还主动帮助官兵家属就医,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军妈妈”。29年来,冯颖岚把青春献给了基层,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她让我们看到,基层不仅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传递温暖、实现价值的沃土。在这里,每一份坚守都会被铭记,每一次付出都意义非凡。

靳静,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现任伊犁州伊宁县中医医院副院长。24年来,她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副院长,用银针与艾灸默默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她先后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伊犁英才专家”“杏乡工匠”等多项荣誉。她精研医术,掌握“醒脑开窍针法”“浮针”“穴位埋线”等多项技术,并自创多个中药协定方,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帮助众多瘫痪患者重新站立。她不仅医术精湛,更心怀患者,始终以“针灸尽心、医者仁心”要求自己与团队,营造了温暖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科主任和副院长,她注重团队培养和学科建设,开展“师带徒、传帮带”,牵头成立“伊犁英才工作室”,带领针灸科、康复科和治未病科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州级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她积极推动中医适宜技术下乡,培训乡镇医师及村医200余人,大幅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她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在基层播撒中医的种子。她的故事,是基层医者坚守初心的缩影,更是中医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开合热曼·太瓦克库力,中共党员,2020年毕业于药学院药学专业,现任喀什地区伽师县巴仁镇副镇长。2019年,他考取选调生,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到距县城120公里的玉代克力克乡。面对艰苦条件和专业落差,一位老支书的话点醒了他:“这里才更需要你们呀”。他坚持每天走访5户村民,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困难。帮助待业青年联系解决工作,改善生活;发起“圆梦助学”活动,为23名贫困大学生募集助学金;带领村民翻山找水源,解决300亩农田的灌溉难题。他还推动发展石榴产业,打造630亩示范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六年来,他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深受群众信赖的基层干部,他积极发挥药学专业优势,开展农村用药安全宣传,规范药品管理,守护群众健康。他用亲身经历证明,基层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是实现价值、服务人民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