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医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医新闻 -> 正文

师者如光(十)|张冰:坚守边疆育英才,深耕医教展芳华

发布日期:2025-10-13  点击量:


新疆医科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风采展播

立德树人,初心如炬;躬耕教坛,使命如磐。

他们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是学生心中的“明星教师”。有的深耕讲台数十载,春风化雨育桃李;有的勇立教改潮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还有的把科研做在边疆大地上,把论文写进人民健康事业中。他们,就是新疆医科大学首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教师的故事,感受新医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希望更多教师见贤思齐,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无影灯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不站在手术台中央,却时刻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之门,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守望者,这就是麻醉医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张冰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麻醉医生和麻醉学专业教师。

近二十载春秋,她立足讲台,深耕麻醉学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扎实推进科研,与团队共同努力打造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从严慈相济培育一批批麻醉“新苗”,到推动课程创新,引领青年团队成长,她在新疆麻醉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发展的道路上坚守耕耘、勇于创新,成为医学教育园地里一位坚定的“开拓者”,一位温暖的“点灯人”。

学科:以闯为要,做专业突破的“开拓者”

张冰深耕麻醉学教育近20载,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

2017年,第三临床医学院牵头建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带头人,张冰克服了无课程承接经验、无专业建设基础、优质师资严重不足的困难,勇担重任,带领团队开启“从0到1”的突破之路。她逐字打磨人才培养方案,从搭建课程体系到制定实训标准,从准备专业申报材料到备战评审答辩,一步步推动专业在2019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了新疆麻醉学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麻醉解剖学》三门课程先后获评校级“金课”;她主持完成3项省级、3项校级教改项目,开创了麻醉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有机整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主动承担脱产教学任务,将思政教育如盐化水般融入麻醉学教学全程,并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培育他们爱国爱疆、敬业奉献的精神。

为帮助麻醉本科生筑牢专业思想,她精心策划了“麻醉学科进校园”品牌活动:邀请国内顶尖专家解读行业前沿,描绘事业蓝图;组织年轻医生和优秀学长学姐分享成长历程,用最鲜活的朋辈榜样,为学子们点亮前行的灯塔。该活动如今已成为麻醉学专业育人的重要品牌。

她的付出赢得了广泛认可:2022年获评校级“教学名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1年获评院级“医教型学科带头人”。

医研:以责为重,做生命守护与科研攻坚的“践行者”

“麻醉医生是生命的守望者,每一次操作都关乎患者安危。”从医多年,张冰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护航手术安全。

在围术期,她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对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提前介入、充分沟通,避免其承受不必要的生理与心理负担;在术中,她精准调控麻醉深度与患者生命体征,与手术团队默契配合,确保每一台手术平稳进行;面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她总是沉着果敢,凭借丰富的经验制定方案,多次化险为夷,守护生命之光。

在科研领域,张冰聚焦心脏-肿瘤共病、线粒体稳态平衡等医学难题,锚定“线粒体稳态平衡”等前沿方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25年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领军人才项目,主持及参与省部共建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参编国家级“十五五”规划教材《临床麻醉学》,带领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中屡获佳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深度融合。

同时,她积极发挥学科辐射作用:连续三年主持国家级、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扩大新疆麻醉学专业影响力;她带领团队获批麻醉专业GCP备案,建设围手术期数据库,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围手术期风险防控预警系统,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生眼里:严慈相济的领航人

张冰教授是严师,更是学生眼里“冰妈”,用专业与温情照亮他们的医学之路。

她以“严”立学,从术前访视到术中操作,每一个细节都不放松。她要求学生对患者的术前检查、病史、身体条件了熟于心,精准制定麻醉方案;严格把控麻醉药品标签、稀释浓度,强调气管插管动作轻柔、有创操作前确保患者无痛,严守无菌原则。曾有学生在初次病例汇报时紧张到大脑空白,她却始终微笑包容,用鼓励的眼神给予支持,事后耐心指导如何梳理思路、呈现内容。

她更以“慈”暖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业与生活。新生报到时,她提前安排学长帮忙安顿宿舍,让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她总能敏锐察觉,主动谈心交流,用亲切的语气循循善诱,帮学生重拾信心。每逢冬至、中秋等佳节,她会邀请学生到家中包饺子、做抓饭,营造家的温暖。她坚持带领研究生学习英语,提升文献解读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年度计划,进行个性化培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这份“严”与“慈”,换来了丰硕的育人成果:23名研究生中,有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6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创新项目中斩获佳绩,她成为学生“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老师”。

青年教师心中:躬耕不辍的点灯人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张冰是学科发展的“领头雁”,更是助力他们快速成长的“引航灯”。

她注重提升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坚持每日清晨学习制度,带领团队及时更新新技术应用、麻醉指南、科研动态等知识;每周组织科室病例讨论,要求病例来源于本科室,避免“拿来主义”,引导青年教师带着问题备课、查阅资料,在交流辩论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甚至挖掘出优质科研论题。同时,她制定严格的带教标准,对认真授教的青年教师给予鼓励奖励,对未达标的则帮助改进,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麻醉学教研室成为学校“教学创新先锋队”。

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张冰通过“传帮带”,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临床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教师,带着他们一起备赛、一起打磨课件,引导青年教师从临床找问题,从文献找答案,在交流辩论中提升专业能力。在她的带动下,青年教师获评2024年校级“教学能手”,团队连续4年在全国教学创新设计比赛中斩获佳绩。

从三尺讲台到无影灯下,张冰用近20年的坚守,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她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新时代医者仁心、师者匠心的生动写照。她以师者情怀育桃李,以医者仁心护安康。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者与医者的双重担当,助力新疆麻醉学人才不断涌现,为守护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新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