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医科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风采展播
立德树人,初心如炬;躬耕教坛,使命如磐。
他们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是学生心中的“明星教师”。有的深耕讲台数十载,春风化雨育桃李;有的勇立教改潮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还有的把科研做在边疆大地上,把论文写进人民健康事业中。他们,就是新疆医科大学首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教师的故事,感受新医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希望更多教师见贤思齐,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在新疆医科大学的讲台上,有一位深耕教育领域20载的“化学引路人”——她就是药学院化学教研室主任马晓丽。
20年来,她始终以“敬畏讲台、敬畏实验台”为初心,将晦涩的化学分子式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载体,把科研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师德担当。
作为自治区级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带头人,她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药学青年微课大赛二等奖、自治区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10余项荣誉,获评新疆医科大学教学名师、首届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更以“学术妈妈”的温暖陪伴,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托举人”。
让价值引领如 “盐溶于水”,把信仰写进分子式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这句话,被马晓丽写在了她的《医用化学》教案扉页上,也成为她从教多年的生动注脚。
在她的化学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2019年,她大胆尝试,带领团队自主搭建线上课程。当3门《医用化学》课程悄悄上线“学习通”平台时,意外地引起了学生们的追捧。连续6期,累计2万余人次选课,学生完课率高达85%以上——数字的背后,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喜爱与支持。
线上课程的成功,为马晓丽深化“课程思政”打下了良好基础。她牵头组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做了一件看似“笨功夫”的工作:从浩瀚案例中精心筛选出30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将“青蒿素提取与人民至上情怀”“边疆医药研发与国家战略”等宏大叙事,巧妙嵌入《医用化学》的知识脉络中。
于是,马晓丽的课堂变得不一样了:讲化学键时,她结合我国科学家在新型材料领域的突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药物合成时,她以边疆药企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2022年,《医用化学》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在思政大赛中,专家评价其“让思政元素如盐溶于水,不见痕迹却浸润人心”。

为打破“化学=枯燥” 的刻板印象,马晓丽创新设计 “课前点燃—课中引爆 —课后自燃”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通过 “学习通” 推送生活谜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预习,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开通弹幕互动,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增强课堂参与感;课后,通过 “基础—拓展—挑战” 三级“任务树”进行巩固,确保学习形成完整闭环。她带领团队制作了近百个微课视频,总点击量超4万次,所授课程获批自治区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学生评教优良率常年位居学校前列,期末通过率逐年攀升。
那些看似抽象的化学公式,因为注入了家国情怀而变得生动起来。正如她所说:“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让实验室更加 “接地气”,把成果送到百姓家
“最好的实验室,不在高楼里,而在田间地头上。”这句话不仅是马晓丽常挂在嘴边的理念,更是她扎根西北、践行“科研立地顶天”的真实写照。她始终坚信,真正的科研既要追求学术卓越,更要把成果播种在祖国需要的土壤中。
近两年来,马晓丽以药学院“新医药社”为纽带,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车间、走入农户庭院。她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铜奖,同时获得自治区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银奖,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服务乡村振兴“零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真正让“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专利用在寻常百姓家”。

在马晓丽看来,“科研不是研究生的专属,本科生也能做‘真课题’”。作为 “新医药社” 的指导教师,马晓丽为本科生量身设计 “科研入门—项目实践—成果产出” 的完整培养体系:每年9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文献检索、实验安全、专利撰写” 系列培训,帮助学生们筑牢科研基础;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为每人匹配1名博士或青年教师组成 “1+1” 导师组,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集中训练。从田间采样、实验室提取,到结构鉴定、活性评价,再到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让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全流程。
至今,已有百余名社团成员进入校级科研团队,孵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2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真正让本科科研训练从 “纸上谈兵” 变成了 “实战练兵”。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服务人民。
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阶梯”,当好学生的”学术妈妈”
“师德不是口号,是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是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这是马晓丽常说的话,也是她二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她不仅以“领航人”的身份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更以“学术妈妈”的温暖,成为学生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在化学教研室,马晓丽牵头实施“青苗计划”,通过“示范课+磨课会+赛课指导”的模式,为青年教师铺就成长快车道。她将自己二十年来积累的教案、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学复盘会”,逐字逐句帮助大家打磨教学话术。

在自治区青教赛、校级授课竞赛前,她总是一对一陪着备赛教师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模拟答辩现场。在她的用心带领下,教研室2人成功冲入自治区青教赛决赛,3名青年教师荣获校级授课竞赛奖项,“老带新、传帮带”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学院构建起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她参与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不断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法,让师德的温度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这份责任与温暖,同样流淌在她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日常。二十年来,马晓丽的课堂总是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的疑问被彻底解答。她的“移动办公室”无处不在:走廊里边走边聊、实验台旁俯身指导、深夜的微信对话框里及时回复。学生发来模糊的计算草稿,她回一张写满清晰推导的笔记;凌晨一点收到“老师,实验数据又飘了”的求助,她秒回,“别慌,明早七点我陪你再做一遍”;学生撰写论文遇到困难,她逐字修改英文摘要,连文献格式都一一核对。
从学生懵懂发问“老师,这个溶液为什么变颜色”,到欣喜报告“我的第一篇SCI接收了”,她始终是那个“永远在线的依靠”。她指导的6名研究生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其中1篇影响因子突破12.0,实现了学院在该领域高水平论文的“零的突破”。
正如她所说:“妈妈的爱是陪伴,学术的爱是托举。”“学术妈妈”这个词,于她而言,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师者仁心最朴素的践行。

20载春秋,马晓丽的抽屉里堆满了手写教案,田间的采样袋记不清数量,学生的 SCI 论文见证着成长。她用 “初心、匠心、仁心” 为笔、以责任为墨,将“师德” 二字量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实践——课堂与田埂齐肩,科研与国情同频,学生与时代同行。这份“看得见的付出”,不仅是一名新疆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答卷,更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