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医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医新闻 -> 正文

师者如光(三)|白生宾:扎根新疆育新人,矢志创新践使命

发布日期:2025-10-06  点击量:

9856

新疆医科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风采展播

立德树人,初心如炬;躬耕教坛,使命如磐。

他们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是学生心中的“明星教师”。有的深耕讲台数十载,春风化雨育桃李;有的勇立教改潮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还有的把科研做在边疆大地上,把论文写进人民健康事业中。他们,就是新疆医科大学首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教师的故事,感受新医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希望更多教师见贤思齐,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AACD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有一位智者以知识为舟、以情怀为帆,带领一届届学生在学术的瀚海中前行。他,就是学生敬爱的白生宾老师。廿三载春秋,他默默耕耘,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心间。他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涵养品格的“人师”,用行动诠释着何为科学家的坚守与教师的担当。作为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名师和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能手,他引领着基础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一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刚刚开始……

扎根边疆廿三载,创新教学显大爱

2002年,作为新疆本土培养的优秀学子,白生宾从母校毕业后毅然留校任教,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新疆医学教育事业。面对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厚待遇,他始终坚守初心:“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这里的医学研究更有独特的价值和挑战。”

他潜心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燃灯者”:从助教成长为教授、学科带头人乃至院长,他敏锐推动教学改革,率先推行“混合式教(导)+学”模式,将枯燥的组织胚胎学变为生动探索之旅,相关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组织胚胎学》,教育部拓金计划组织胚胎学课程负责人,构建“双线同向”课程思政体系,将医学伦理与家国情怀如盐入水般融入教学;以AI解码生命构造的时空密码,重塑组织胚胎学智慧教育新范式,推动组织胚胎学AI课程的建设及虚拟教研室建设,开启精准化、沉浸式、未来导向的医学教育革命。

他更是学生成长的“三维导师”,作为博士生导师,他独创“四性一体”作业设计策略,倾力指导创新创业,成果斐然。

D93F

勇攀科研制高点,守护生命解难题

白生宾亦是科研攻关的“攀登者”。他瞄准国家需求与新疆高发疾病,聚焦新疆健康领域难题,长期致力于氟暴露对生殖及骨骼系统的毒性机制研究,在“生殖发育机制”与“骨代谢及干细胞”领域勇攀高峰。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揭示了氟干扰骨钙素信号通路影响睾酮合成的机制,为地方病防治提供了关键依据,相关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引领前沿交叉研究,敏锐把握国际前沿,主持多项重点课题,开创性探索“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对话”在骨修复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在骨再生领域,系统研究M2巨噬细胞外泌体(如miR-423-5p, miR-5106)及力学、低氧环境对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发现剪切应力促骨愈合的关键作用,为开发“微纳控骨”等组织工程新策略奠基;在肿瘤免疫领域,课题延伸探索NK细胞外泌体增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应答的新机制。

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12项,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彰显了新疆科技工作者守护生命的使命担当。

1947F

辐射引领促发展,服务社会践初心

白生宾深知责任不止于讲台和实验室,更应努力做科学普及的“播种者”和社会服务的践行者。他首创了“33分贝”帮扶听障儿童聆听世界声音志愿服务团队,近3年开展服务220余次,服务时长累计达22000余小时,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

作为新疆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家,他主持科普项目,策划“健康文旅”研学活动,用生动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积极参与科技下乡、健康义诊,将健康科普知识送到基层。

作为新疆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他积极搭建平台、引进技术,每年参观生命科学馆的大中小学生达1万余人次,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他主持党建课题,将科研思维融入党建工作,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新疆科技教育工作者扎根奉献、勇攀高峰、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

F5A3

师者如光守初心,照亮学生求知路

2024年的夏天,白生宾的一名研究生由于在科研中遇到困难,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得知情况后,组织导学团队成员一起帮助这名同学细致地剖析原因,安抚情绪,鼓励他调整心态、拓宽视野,将研究初心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他开导学生说:“一位能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科学家,就是要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时刻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将智慧结晶转化为润泽民生的实际贡献。”老师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灵,驱散了心头的焦虑,增强了这名同学继续攻关的信心和决心。在白生宾的指导和帮助下,这名研究生最终收获了理想的科研成果。

白生宾的课堂是智慧迸发的摇篮,学生们总会被他的授课内容深深吸引。他以渊博的学识为画笔,将抽象理论绘成生动的图景。讲解科研方法论时,他以“清泉与石碑”为喻,点明“学问是流动的思想”,启发学生用批判思维探索知识的本质;研讨交流时,针对文献梳理出现的困难,他亲手示范绘制逻辑流程图,教会学生懂得“科研无捷径,细节见真章”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学术导航图”中找准研究目标。

在他这里,知识从来不是需要被动记忆的条框,而是被主动探索的广阔世界。他点燃了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赋予了他们在未来任何一条学术道路上,都能自己寻找光明与方向的力量。

119BD

桃李满园,传承师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白生宾用二十三载的春秋,将“师者”二字刻进了对每一堂课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位学生的悉心栽培里。他那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滋养了一代代学子茁壮成长,如今已悄然化作一片葱郁的树林,在医学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

时光流转,他始终是学生心中的那座灯塔。光芒或许不似日月般夺目,却足够温暖、足够坚定,不仅照亮书本上的字句,更映照出为学与为人的航向,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与学术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