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下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现场交流座谈会在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召开。校党委书记柴林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第三附属医院(自治区肿瘤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修燕主持会议。
会上,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永刚围绕“789”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建构与实施作了经验介绍,交流分享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具体做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计划。科技管理科负责人就“创新驱动人才赋能‘789’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交流,从制度设计与执行落地双维度,剖析“789”人才培养实施的必要性与创新路径,列举了具体措施,分享了实施内容及推进方法。
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789”人才培养计划的“70”医疗专技人才代表、介入诊疗科主任医师樊喜文,“80”教学专技人才代表、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医师郭凡,“90”科研专技人才代表、肿瘤防治办公室副研究员热米拉·热扎克分别结合自身的成长轨迹,分享了“789”人才在学科共建、教学创新科研转化中的赋能效应。大家表示,医院搭建的事业发展平台,为个人职业发展与学科建设实现同频共振提供了良好条件。
校党委常委,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韩荣,和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罗坤分别围绕健全“引育留用”新机制和贯穿职业生涯全周期培养体系进行了交流分享,表示要坚决贯彻大学党委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支持建立附属医院人才调配工作机制。其他附属医院负责人分别交流了各自好的经验做法,同时对如何破解医院骨干人才瓶颈、青年人才职业规划、怎样做好“引育留用”等人才队伍建设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大学人才流动中心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推动医院优势专科、特色学科的高质量建设,提升各附属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柴林在认真听取了大家发言后说,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校各单位特别是各附属医院党委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医院发展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以人才为支撑的科技创新迭代升级,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专科体系,是医院当前重点推进的发展方向,其中人才是核心关键资源。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789"人才工程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建立分级分类的培养机制,为各层次人才成长提供系统支撑,走出了一条“本土育才、生态聚才、战略强才”的人才培育创新之路,有效破解了“引才难、育才慢、留才困”的难题,其典型经验值得其他附属医院学习借鉴。
柴林强调,在“新医科”革命与全球人才博弈的双重变局下,各附属医院必须要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统筹规划短、中、长期人才发展路径。一要强化顶层设计,筑牢育人“主阵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与医院“十五五”规划制定深度融合,聚焦“新医科”建设需求,探索“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础团队三个层次,构建学科人才队列。二要强化精准施策,激活创新“动力源”。以加快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落实各附属医院人才调配工作机制,依托大学人才流动中心,推进各类专业人才在校院、院院之间阶段性流动,进一步推动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三要强化机制创新,构建发展“强磁场”。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给青年人才“压担子、搭梯子”,让更多“千里马”在重大任务中脱颖而出。四要强化责任落实,凝聚工作合力。全校上下要将人才自主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学科协同的责任体系。医院党委要扛起主体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联系服务专家。把人才培育成效纳入附属医院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压实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院系与附属医院要形成政策合力,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学校统筹资源、院系夯实基础、医院深化实践”的全链条人才培育格局。
校党委副书记孙红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木胡牙提·乌拉斯汉,各附属医院党政正职、分管院领导,大学党政办、组织部、人事处、科学技术处、医院管理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