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往历程,新医人不辱使命;眺望前方征程,新医人壮志满怀。8月17日上午,新疆医科大学召开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校史馆前期准备)工作推进会,邀请当年亲历学校从无到有,为建设新医奉献青春热血的老一辈新医人,回顾那段艰苦奋斗、激情澎拜的光辉岁月,汲取继续前行的奋进力量。

校党委书记赵天杰亲切看望了新医老同志代表,认真倾听前辈们讲述新医的红色历史和光荣传统。

赵天杰指出,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自治区专门印发通知,对全疆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新疆医科大学作为一所有着红色血脉,红色基因的学校,其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是新医辉煌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亟需得到充分地挖掘、保护和传承。建设一座历史脉络清晰、红色资源丰富、档案保存完整的校史馆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新疆医科大学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校史馆前期准备)领导小组和专班,对校史馆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研究、科学论证,本着对党、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学校红色档案资料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他强调,参加此项工作的同志们要充分认识学校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要以学习的心态做好这项工作,向老一辈新医前辈学习、向红色档案资源学习、向身边优秀的典型人物学习;要以敬畏的心态做好这项工作,敬畏历史、敬畏生命,切实做好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好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要以对事业负责的心态做好这项工作,通过学习借鉴疆内外红色档案资源保护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接受教育、洗礼和熏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谋划、合理规划、做好计划,科学稳妥地推进工作,把新医老一辈建设者用青春和汗水创造的光辉历史保护好、传承好,努力创造不负前辈期望、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这些前辈大多是1956年建校初期来到新疆医科大学(原新疆医学院)工作,经历了学校艰苦奋斗的艰难岁月,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对新医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执着的热爱。如今,老人们虽已过耄耋之年,大多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但当他们谈起当年参加新疆医学院建设的场景时,脸上依然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原新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寄生虫教研室主任薛弘燮老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在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想方设法,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设备、教具,自己印刷教材,自己制作生物样本,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们不仅会教书,还会做木工、会印刷、会修路、会植树,新医老一辈就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下了新疆医学教育的坚实基础。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新医的明天会更美好。

老一辈新医人对学校发展初期的那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依然有着清晰的记忆。原新疆医学院社科部主任武铮老人谈到,67年来,新疆医科大学从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学院发展成拥有2.83万名学生,八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医学院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饱含着老一辈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更凝聚了新医人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我们要把学校的红色资源保护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新医精神,创造新医更加辉煌的未来。

原新疆医学院一附院传染科主任医师吕荣福老人谈到,在当时新疆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环境下,新医人坚持开展人畜共患病“包虫病”防诊治领域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应用于临床,为解除边疆农牧区群众的病痛不懈努力,用毕生心血和付出换来了新疆包虫病发病率的显著降低,也赢得了沉甸甸的荣誉和群众的认可。

原新疆医学院一附院护理部主任胡美珍老人深情回忆起那些为新疆医学教育、医疗服务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汪师贞、姚秉礼、钱中希、樊苏培等杰出代表的故事,谈到新医人深入新疆、西藏阿里等偏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为当地农牧民送医送药的感人故事。她说,这些都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要把新医的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校党委副书记李剑峰,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素兰,学校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校史馆前期准备)专家顾问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加了会议。
来 源:宣传部
摄 影:张 程 严 翔
责 编:余 淼
审 定:辛 萍